• 欢迎访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宁夏局网站!本网站为非涉密网站严禁处理涉密信息!

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20-10-23 07:28:40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10月21日至2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银川召开。其间,与会人员分3个组,到银川、石嘴山、吴忠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现场观摩。大家认为, 宁夏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先移业 安居先安心——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与会代表观摩见闻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宁夏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势施策促进就业,强化服务促进融入,帮助移民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10月21日,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的代表,分3组到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实地考察,交流宁夏易地扶贫搬迁典型做法。

  银川市:生产新方式 融合新产业

  临近入冬,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海陶北村致富带头人马百柱新盖的二层小楼,装修渐入尾声。开小轿车、住上楼房,马百柱很知足:他结婚时,一切都是借的,他想在儿子结婚时,给孩子置办点像样的家具。“当年搬迁时,从老家能带走的只有一个破旧的木柜子,还是结婚时老人给添置的。”回想当年,马百柱感慨万千,搬到月牙湖后,生产生活方式都变了,只要肯埋头苦干,日子就会好起来。

  兴庆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移民在月牙湖乡安居乐业。

  山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张妍华说:“产业发展是移民致富的根本,宁夏在园区投建时,高起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善,带动减贫致富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易地扶贫搬迁来的移民来说,让他们搬出大山后,致富有了门路。”

  “在银川实地考察了兴庆区月牙湖乡设施产业园、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生态产业园等几个移民点,让我眼前一亮。”陕西省扶贫办主任文引学说,一是一个个新的搬迁社区,一个个新的产业小区,使移民群众生产有了新发展路子,生活融入了现代文明;其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宁夏依靠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使过去“一家一户”传统的农业产业,进入了设施农业、乃至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产业规模扩大了、水平提升了,农民增收致富得到保障。此外,新的移民社区的建设,让农民从自我管理、自我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过渡到社区管理,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寺堡区:产业“引擎”带 荒滩变绿洲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蜕变为一座生态绿洲的移民新城。

  白墙红瓦,树木掩映,与会代表走进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永新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彬1999年从海原县搬迁至此。“刚搬来时,周围多是荒地、生地,粮食产量低。”瞄准产业,找对路子,村上发展了1500亩枸杞、每年出栏肉牛2000头。李文彬还带动群众发展民宿旅游,打造“永新智慧民宿”60家,将移民文化、餐饮、果树认领、土特产销售、休闲度假等内容整合,打造出闻名周边的“永新农家”乡村旅游品牌,仅今年以来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创收70万元。2019年,永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52元。

  在距离永新村不远的上源村,罗山脚下的肖家窑万亩葡萄基地,位于贺兰山东麓最南端的葡萄产业黄金区,基地采取订单收购、流转土地、就近务工、返租倒包等形式,助力移民稳定增收。

  “看了红寺堡移民搬迁基地,很震撼,当地产业发展得非常好,就业安置稳定,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说。

  红寺堡区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35元。

  平罗县:“插花”安置稳 产业配套足

  在石嘴山市,与会代表了解到,当地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有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和插花移民。其中,插花移民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亮点,即利用老灌区空置的住房、土地,进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安置,便于移民就地改善居住条件,融入当地生活。

  “搬迁前,我们家在西吉县兴隆镇,山大沟深,孩子上学要走三四公里,父母去一趟医院要颠簸几个小时。我在外面打零工,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平罗县宝丰镇移民烟永平说。

  2015年,烟永平一家和同村十几户家庭,被移民安置到宝丰镇陆渠村。当地为烟永平一家7口人,安置了从当地进城村民手中回收的一套110平方米的民房。烟永平说:“搬来头一天,邻居老人就热心上门教我们如何使用煤炉烧炕。村干部、扶贫干部更是三天两头来家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9年,当地打算发展羊产业,烟永平第一个报名。因为以前在老家养过羊,心里有底气,烟永平一口气贷款养了100多只羊。“这里的羊舍条件好,有专门的兽医指导,种羊、资金、销售都有保障,还怕什么?”

  移民先移业,安居先安心。石嘴山市插花移民主要安置在平罗县11个乡镇,分散式安置1619户9527人,重点以发展种养业和劳务输出,实现稳定增收脱贫。预计到今年年底,平罗县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8600元。

  甘肃省临夏州副州长李明海说:“一路所见所闻,看到宁夏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方面确实很有亮点,像平罗县的插花安置,实际上是一种城镇化的梯次推进。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乡村振兴,让这些产业扎得住根,培育壮大起来,持续带动搬迁群众走上致富路。”

  弘德村:解决就业稳收入

  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的大型印刷厂,坐落在有“最美移民村”之称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

  红寺堡区鲁家窑移民区共有移民2421户104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高达61.3%,其中还包括100多户“单老户”和”双老户”。中国烟草总公司主动进村设厂,吸收鲁家窑移民区60多名贫困老年人务工,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年人均收入可达1万元。同时还吸收村里的中青年40余人,从事包装箱生产工作,年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

  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唐家华说:“为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红寺堡区干部群众建成了环境优美的移民新居;紧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红寺堡区搬迁群众营造以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满足就业为主要帮扶手段的脱贫攻坚综合施策的工作态势,形成群众稳定增收、产业特色鲜明的特点。下一步,应随着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素质,提高增收质量。”

  劳务产业成为红寺堡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当地着力发展劳务产业,与福建、江西、青海等地建立“订单式”劳务合作关系。目前,已打造本地就业基地7个,建成产业创业孵化园5个,引进山东德州恒丰集团、大唐风电等23家企业,在村里建设服饰加工、冷链包装等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今年,我们通过援企稳岗、发放外出转移就业交通补贴等举措,化解疫情期间群众就业难题。截至目前,3.9万人口稳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6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8%。2014年以来,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6.3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红寺堡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星海镇:平地崛起一座城

  距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5公里的星海镇,在曾经的盐碱地上,建起一座小城镇。

  35岁的宣娥是星海镇恒达纺织厂的技术骨干。“2012年,我们一家六口从隆德县搬迁到星海镇新民社区沐恩新居,住进了干净敞亮的楼房。搬迁后,我和丈夫都在周边打工。2016年,恒达纺织车间开在了社区门口,我立刻报名进了工厂。”宣娥说。

  经过培训,宣娥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出门就上班,下班后还能照顾家里,有了固定收入,日子好多了。”宣娥说,下一步想着攒钱买辆小轿车,全家人努力奔小康。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劳务移民重点安置区。2012年以来,先后分11批搬迁安置劳务移民2490户9567人,投入4.2亿元,在星海镇规划建设沐恩新居劳务移民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和移民扶贫创业市场,引进恒达纺织、德希恩螺旋藻种植等扶贫企业,劳务移民户均就业2.3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00元,与搬迁时相比增长1.6倍。

  西藏山南市副市长张福臣说:“宁夏根据地方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做出了特色,尤其是注重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让搬迁群众参与度、收益率都比较好。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主动参与务工,增加收入。我们看到,这些产业都在家门口,搬迁移民区的服务配套到位,让老百姓既能照顾家庭,也能就近就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宁夏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相衔接,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与“十四五”规划衔接,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优先向移民区、移民群众倾斜,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记者 毛雪皎 李 峰 张国长 杨 娟)

  月牙湖乡:产业壮大让移民多途径增收

  10月22日18时左右,把摘下的最后一颗西红柿放到筐内,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二村村民马国梅结束了一天的大棚打工工作。

  一个月前,马国梅所在的建筑工地停工,前脚从工地回家,后脚她直接应聘到银川香石竹园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进棚采摘西红柿,一天工资100元,工作实现完美对接。马国梅说,牛场、大棚、制衣工厂、扶贫车间……随着月牙湖乡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村民就业途径拓宽。

  “十二五”期间,彭阳县3979户1.68万名生态移民搬迁至兴庆区月牙湖乡。当时建档立卡户1968户9077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1至5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

  月牙湖乡聚焦劳务产业、养殖、种植三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依托骏华牧业、澳中兔业、周景世荣等龙头企业,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养殖业、种植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奶牛、肉牛、肉兔养殖,红树莓、鲜切花、优质饲草和特色蔬果种植等产业,建立“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1957名移民参与产业发展,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过去员工骑自行车、摩托车上下班,如今多数员工开车上下班。”2016年,贺玉栋来到宁夏骏华月牙湖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厂长,短短4年,他看到员工上班方式的变化。

  变化如何产生?骏华牧场建立了5种精准扶贫模式,为月牙湖生态移民增收脱贫助力。

  2012年至今,该公司接受月牙湖乡政府委托,替月牙湖乡贫困户每户托管代养奶牛1头,目前共为1561户贫困户代养奶牛,每年为每户贫困户支付2800元固定收益,已累计支付1894万元。采用“政府+银行+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金融创新扶贫模式,与建档立卡户组建11家合作社、公司负责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以及向建档立卡户每户每年支付3000元固定收益,带动建档立卡户1856户。2018年,该公司率先与月牙湖乡海陶北村和塘南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计流转土地5600亩土地,每年支付每亩700元的租金。

  2014年,建档立卡户马进武成为骏华牧业的一名员工,当年每月工资3000元。由于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很快成为部门主管,工资也随着增长,2年前,他把旧电动车停到了院内,购买了一辆轿车上下班。目前,骏华牧场吸纳当地劳动力210人稳定就业,其中147名生态移民,年人均收入6万元。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22岁的马文梅选择家门口的蜜瓜棚内打工,而她的丈夫则在建筑工地打工,两人每月7000多元收入。而在几年前,她根本不敢想象这片黄沙土地能生长出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

  近年来,月牙湖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进福建投资商实施蜜瓜种植项目,宁夏荣德佰瑞农技公司发展红树莓种植,引进银川香石竹园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宁夏周景世荣花卉有限公司、宁夏壹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银川市涌捷农林专业合作社种植花卉、蔬菜、无花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建设温棚174栋,年均产值10万元至15万元。

  今年,兴庆区对接33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301个,通过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定点输出建档立卡劳动力913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万元。建档立卡劳动力区外务工930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通过扶持发展扶贫产业,解决长期务工就业933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新建扩建“一村一品”扶贫车间10个,累计带动当地移民就业551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周边就近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3829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元。(记者 乔素华)

  搬出大山过上了好日子

  10月21日上午,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记者在蔬菜大棚的安装工地上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赵亚军,他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安装村里的第五代蔬菜大棚。

  今年,枣香村按照“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现有30栋第四代日光温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型温棚建设规模,新建第五代日光温棚20栋,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地的先进种植技术,同时引进诸如樱桃、油桃等特色经济作物,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科技致富的队伍中来,同时还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采摘及农家乐等配套项目,致力将枣香村打造成“一村一品”、集多种产业于一身的综合性美丽乡村。

  41岁的赵亚军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从南部山区搬到了枣香村。目前全村共有温棚286栋,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作物,每栋年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里家家都有小轿车,在城里买了楼房的人也不在少数。2019年,枣香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

  赵亚军自豪地说,搬出大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

  走进村民田社会家,记者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小院,装修时尚的客厅,以及像城里人一样的暖气、自来水等生活设施。经过30年的努力,枣香村过去大片的盐碱地已被改造成了适宜种植的蔬菜大棚,过去“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村路,修成了笔直的水泥路,过去住的是土坯房、窑洞,现在住着亮堂的砖瓦房。

  10月21日中午,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王安花正在自己新开的餐厅里忙碌。说起搬到这里的生活,她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好着呢!好着呢!”

  2017年,王安花跟乡亲们一起整村搬迁到了这里。当年在老家海原县,她和丈夫种着两亩多地,勉强能吃饱肚子。没有自来水,吃的是窑水。搬到新家后,除了和丈夫一起在村里的公益岗位工作,还开了餐厅,丈夫兼职做劳务经纪人,两口子一个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元。来这里短短3年,她家就建了新房,装修一新。

  海燕村党支部书记何鹏说,村里用了3年时间,干成了5年的事情,村里的3个扶贫车间吸收用工500多人,今年,华荣纺织扶贫车间预计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用工人数由83人增加到200人,发放工资总额由230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润龙新材料扶贫车间产值达到5000万元,用工人数由65人增加到180人,发放工资总额由220万元增长到692万元。

  海燕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年内计划新增纯繁羔羊1万只,出栏8000只,实现产值800万元,发放工资40万元,预计年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托养收入可达23750元。

  同时,种植业扶贫、劳务产业扶贫都在给海燕村村民的钱袋子“增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安置117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人,年人均收入1.28万元。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就近打零工,目前海燕村已有200多名村民参与务工,人均日收入100元左右。与企业沟通协调,就近务工人员不少于150人,月收入4000元以上。(记者 谢 薇)

  彭阳县:厚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

  10月22日,秋阳洒在金黄色的玉米堆上,掰玉米的姬丕花脸上映着丰收的金色。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村姬丕花家今年种了30亩玉米,全部进行青贮、黄贮作饲料,饲养15头牛,年底能出栏三四头,预计纯收入6万元。

  “从山上没搬下来时,我住窑洞、睡土炕、走泥泞小路、娃娃上学离学校远,每天愁得睡不着。天一旱,井里就没水,人和牛吃水都很难……”姬丕花的往事不堪回首。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姬丕花等352户1431人从高山等村组搬到了皇甫村安置区,学校、卫生室近在咫尺,路是平坦柏油路,一拧龙头自来水就进锅了,生活就这样美好了起来。

  进取的姬丕花开始培育自己脱贫致富产业。先开了一个小卖部,一个月能赚500元。又养了5头牛,在免息扶贫贷款的支持下,现在牛圈里养着15头牛。

  和姬丕花的“有土”产业不一样,易地移民马莲花走的是“无土”脱贫的路子。“我每天能挣80元,在家门口打工,顾家又挣钱。”为了给搬迁户创造更多的收入,皇甫村建设了艾草加工扶贫车间,搬迁户除了通过种地、养牛增加收入外,还可以就近务工。当前,艾草加工扶贫车间一共有37个易地移民务工,每人月薪在2500元左右。

  目前,皇甫村种植4500亩玉米,养殖户80余户,肉牛存栏3600余头,羊存栏13000余只,每年组织转移劳动力150人,收入165万元。“县上正把我们村4000亩‘皮条’梯田推成‘宽大平’梯田,大型机械可以在田里耕种、收割。明年就可以种更多饲料玉米、艾草,把我们的‘无土’‘有土’产业发展得更好。”皇甫村党支部书记马志科说。

  彭阳县“有土”“无土”扶贫两手抓,厚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有土”扶贫,在已有种养产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从生产端向加工端、市场端转变。“无土”扶贫,目前全县49%的农村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就近就地吸纳易地移民就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40%的务工者是易地移民。(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李霞霞)

      来源:宁夏新闻网  http://www.nxnews.net/sz/nxdj/202010/t20201023_6899312.html



责任编辑:宁夏煤监局政策法规处
来源:宁夏煤矿安全监察局